在去年的Computex上,西數(shù)就展示了全新的Seagate Laptop Ultrathin產品線——2.5英寸,僅5mm的超薄機械硬盤系列,這是硬盤儲存技術像超薄和微型化趨勢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遙想50多年前的第一代儲存設備誕生,那時可是以一個儲存室為單位呢!
20世紀50年代~70年代,兩個冰箱的大小,儲存空間的巨變
硬盤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有50余年的歷史,在這幾十年的歷程里,硬盤的體積越來越小而容量則越來越大,這是最明顯的一個趨勢,另外,硬盤的轉速與接口也在與時俱進的發(fā)展。很多人知道最初代的電腦需要一整個房間來安置,其實也能想象到,第一款硬盤面世的時候,同樣也得符合當時的規(guī)模——它有兩個冰箱那么寬,內部安裝了50個直徑兩英尺的磁盤,重量約1噸,而現(xiàn)在微硬盤、CF硬盤一只手就完全可以包裹住,這種變化就是這50年的蛻變過程。
那么硬盤又究竟是經(jīng)過怎樣的歷程從如此的大家伙變成直徑從14英寸到8英寸、5.25英寸直至3.5英寸,然后又從2.5英寸到1.8英寸,再到1英寸和0.85英寸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硬盤體積變化的歷史。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雖然之前人們已經(jīng)在使用打孔卡和磁帶進行數(shù)據(jù)的存儲,但是要想在上述存儲介質上查找某個數(shù)據(jù)卻非常困難,往往需要數(shù)小時的時間,就是因為這些存儲產品采用的是順序存取技術。而當時的IBM實驗室技術人員有一個十分單純的想法,就是希望找到一種隨機存取的方法,加快數(shù)據(jù)的存取速度。Al Hoagland是當時18個參與此項產品研發(fā)的人之一,他當時還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他在自己的傳記里回憶說:“當時的氣氛真有點像火箭發(fā)射,在達到最后目的地之前,誰也不知道能否成功,新的產品又會是什么樣。4年之后,他們終于宣布開發(fā)出了一種將對全球計算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產品,那就是統(tǒng)計控制隨機存取法”。
這款商用磁盤存儲系統(tǒng)就是RAMAC 305,有兩個冰箱那么寬,內部安裝了50個直徑兩英尺的磁盤,重量約1噸,當時可以存儲“驚人”的500萬個字符(5MB)。
比微波爐還大的14寸硬盤
時間轉移到1962年,這時已經(jīng)是14英寸的硬盤占據(jù)市場的統(tǒng)治地位,直到70年代中期,14英寸硬盤幾乎占據(jù)了全部硬盤市場,幾乎所有這些設備都出售給大型計算機制造商。那個時候那種大型硬盤也并不是普通用戶能消費的起的,而且容量不過百兆左右。
1978-1989年8英寸硬盤發(fā)展不易
更小的8英寸驅動器被開發(fā)出來,其中包括Shugart Assaciates、Micropolis、priam和昆騰這些老牌硬盤廠商,不過容量僅為10M、20M、30M以及40M,相比14英寸硬盤而言要小了很多,所以這種型號受到了當時只需要大容量硬盤的大型計算機制造商的冷落,因此這些8英寸型號的市場新入者將他們的創(chuàng)新性硬盤投入新的應用:小型計算機。
8英寸產品在對于成熟的小型計算機制造商來說重要的性能標準方面,容量、單位存儲成本和存取速度是非常優(yōu)越的,隨后幾年,隨著8英寸硬盤制造商通過積極地采用技改性改進,已極快的速度擴大產品的容量,而且由于單位容量極大增長,使得8英寸硬盤單位存儲成本跌至14英寸硬盤以下,很快成為了市場新的霸主。
首款5.25英寸硬盤誕生,時間轉到了1980年,硬盤的體積終于又出現(xiàn)了變化,作為首款真正面向臺式機的硬盤,5.25寸的出現(xiàn)勢必具有其特殊的意義,對于許多80后的電腦玩家來說,所接觸到的第一塊電腦硬盤大部分是5.25英寸開始的,雖然它的容量僅有5MB,但它的出現(xiàn)卻帶動了一個時代。同樣是5MB,但是與幾十年前的IBM 350 RAMAC相比,雖然容量相同,但是體積可是相應迷你太多了,不過在如今看來,5MB的儲存容量的確太小,所以開發(fā)者們繼續(xù)向大容量發(fā)力。
3.5英寸組裝機的最佳拍檔,時隔四年,到了1984年,一家蘇格蘭企業(yè)Rodime首先開發(fā)出了3.5寸硬盤,相信當時誰也沒有料到,這個尺寸現(xiàn)在會成就如此偉大的時代,因為就如同8英寸硬盤出世之初一樣,3.5英寸結構硬盤在一開始推出時根本不被重視,其原因也是因為成本高而容量太小,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到了88年為止,也僅有不到一半的硬盤廠商開始生產3.5英寸硬盤。
直到90年代,3.5寸硬盤才開始真正走向輝煌,而5.25英寸走向了暮年,不僅因為5.25英寸盤的轉速最終不能提得太高,而且在可靠性和成本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劣勢,因此后來廠商都放棄了5.25英寸盤的設計思路,轉向了3.5寸和2.5寸。隨后的幾十年時間里,3.5寸始終是臺式電腦的主流方案,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接觸組裝機最為熟悉的儲存設備之一。
筆記本電腦成全了2.5英寸,轉眼就到2.5寸硬盤的出現(xiàn)了,1989年科羅拉多州朗蒙特的一家市場新入者Prairietek宣布推出一種2.5英寸硬盤,也因為它成了硬盤行業(yè)的焦點,到90年以后各硬盤廠商也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2.5英寸硬盤。
這一次的硬盤廠商在態(tài)度上明顯有了區(qū)別,在14寸轉8寸與5.25寸轉3.5寸時,硬盤廠商 都紛紛推遲,而這一次,卻一反常態(tài),表現(xiàn)十分積極,這就要歸功于當時的筆記本制造商,2.5英寸硬盤輕便、省電、體積小的特點很讓當時的筆記本制造商看好,紛紛訂購,所以才有了2.5英寸硬盤如此快速的在硬盤市場站穩(wěn)腳跟,也讓這個尺寸一直沿用至今,演變?yōu)槿缃竦木置妗?/div>
1992年~至今開創(chuàng)微硬盤理念 向1英寸突破
到了1992年,更加Mini的1.8寸硬盤誕生了,1.8英寸硬盤的大小已經(jīng)到達和名片一般,小巧便攜與省電的優(yōu)勢更加的明顯,不過另一方面,價格較2.5英寸要更加昂貴,以至于普通的筆記本也不可以使用,一般是放在超便攜設備。
硬盤的體積越來越小,也讓我們看到了技術的一步步進步,現(xiàn)在越小巧的硬盤越用在更高端的產品上,就如同1.8英寸硬盤推出時最大的市場不是在電腦中,而是在便攜式的心臟監(jiān)控設備中。
真正的微硬盤時代,超高技術的1英寸硬盤
隨著筆記本電腦市場的不斷增長和數(shù)碼相機、數(shù)碼攝相機、個人PDA、MP3播放器和高端手機等手持移動數(shù)碼設備的迅速升級換代,人們對移動存儲設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容量小體積成為了移動存儲設備的發(fā)展趨勢。閃存盤雖然體積小但容量也太小,而傳統(tǒng)的移動硬盤雖然容量大但體積又太大,所以這個時候微硬盤的概念誕生了,而1英寸硬盤也應運而生。
通常的定義下,1.8寸以下就可以稱為微硬盤了,但對于移動存儲市場需求來看,1寸的硬盤體積上才算真正的微硬盤。由于微硬盤的技術含量極高,在2001年以前,只有IBM才有能力生產,直到多年以后才被多家硬盤廠商開始推廣,這種產品的體積已經(jīng)達到及其微小,幾乎可與硬幣媲美,當然價格也不菲,主要用于高端的移動存儲設備上。筆者還記得2002年,不少相機也可以使用微硬盤,但由于它太容易損壞了,所以短短兩年時間內,也就從市場中銷聲匿跡了。
全球最小硬盤誕生!超Mini 0.85英寸硬盤,東芝發(fā)布的0.85英寸微型硬盤比IBM發(fā)明的1.0英寸微型硬盤還要小巧,該微型硬盤相信可以用于更小型的移動設備中,包括MP3音頻播放器、手機、PDA、GPS全球定位儀、數(shù)碼攝像機、多媒體播放器等手持掌上設備。
回看硬盤的發(fā)展道路,從一個巨型的龐然大物一步步演變成為僅有硬幣大小的微硬盤,硬盤的容量能輕易地在每兩年內翻一倍,有時甚至是一年內,這可比摩爾定律所定義的芯片發(fā)展速度快得多。
- 華軍行數(shù)據(jù)恢復 - 最新圖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