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3年,硬盤技術發展了57個年頭,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硬盤技術的發展,感嘆人類的偉大!
讓我們回到1956年,第一塊硬盤的容量只有5MB
1956年,IBM 305 RAMAC開創硬盤歷史新頁。就從此時開始,人們不斷研發技術,為大型計算機擴充外接儲存裝置容量,及縮小硬盤尺寸。80年代后半段,個人及商用計算機開始搭載小型硬盤。而后,業者仍持續針對執行基本運算的中央處理器,所用外接儲存裝置來研發硬盤。
上述IBM 305 RAMAC硬盤,為1960年加州冬季奧運會采用。當時IBM 305 RAMAC內建的磁錄裝置已有許多改良,如增加1個雙臂磁頭臂,且容量加倍。在60年代初期,人們仍在使用這個巨大、直立的長型機器。
60年代后半段,具可拆式磁盤媒體的硬盤問市。圖4中的磁盤組包含4 至 6片直徑14寸的磁盤,固定在馬達轉軸上。拆卸下來的磁盤被存放于專用的半透明塑料盒容器,像是展示蛋糕用的透明玻璃容器。以此方式拆卸磁盤,讓用戶得以擴充其儲存容量,此為1項重大的技術發展。然而,這種互換性可能引起許多問題,有的產品系列甚至提供訓練課程,教育用戶在更換媒體發生問題時,如何透過示波器來調整每1個讀/寫頭。
此時的硬盤容量約200~400MB。儲存容量隨著每一代磁盤組的發展而遞增。隨著磁錄密度改良,所堆棧的磁盤數量亦增加。據說,12片磁盤相迭的重量相當驚人。
我們用伺服電動機(servo technology)技術來進行讀/寫頭定位,且僅在相迭磁盤的特定表面上記錄伺服信息。伺服信息不會在磁盤表面寫入用戶數據,而是不斷被讀取來定位讀/寫頭。讀/寫頭位置一旦確定,即開始進行數據讀寫,并可同時決定磁柱上其它讀/寫頭的位置。這項技術稱為專屬伺服方法(dedicated servo method)。當然,現代的硬盤已不再采用這種缺乏效率的作法。(本文作者Yasushi Tanaka/希捷科技應用工程師)
2013年11月,日立HGST生產出目前全球最大容量的硬盤,6TB ULTRASTAR HE6氦氣密封式硬盤
當前市場上容量最大的硬盤;6TB容量,七碟設計,可提供最佳TCO
最低功耗,最佳每TB耗費的功率
– 每個硬盤的閑置功率降低23%
– 每TB的功率下降49%
在標準3.5英寸硬盤規格下提供最佳存儲密度
– 容量增加50%
比標準的3.5英寸五碟硬盤的重量還要輕
– 即便增加了兩個磁盤,但重量仍然降低了50克,同時容量增加了50%
– 每TB的重量降低了38%
突破新的局限:Ultrastar He硬盤幫助數據中心實現液體冷卻處理
6TB硬盤的容量是第一塊硬盤容量的120萬倍大,時間才過去57年,由衷的感嘆人類的偉大,此時想起鄧小平說過的一句話,“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
通過主機I/O總線后,沿著物理I/O路徑的下一站便是主機I/O控制器。主機I/O控制器的一個常...
硬盤售后一直是消費者普遍關注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因為硬盤是大家日常存儲數據的重要...
所謂雙機熱備就是使用互為備份的兩臺服務器共同執行同一服務,其中一臺主機為工作機(Pri...
SMI-S、Aperi、StorageRevolution.com、HP/AppIQ管理標準平臺的相繼出現似乎可以看出相關...
經常有電腦專業人員和用戶提問,如何增加磁盤的存取(access)速度,如何防止數據因磁盤的...
● 如何恢復誤刪除的分區數據? 在了解了數據恢復的原理和成功恢復數據的前提之后,下...
華為在全系列存儲中均部署智能硬盤監控功能,可實現硬盤自動修復和磁盤預拷貝。